《頭條日報》【商識滿天下 - 尋找機會不如製造機會】下篇
生命無常,不少在職青年,因中風、病患或意外受傷,導致肢體殘障,因而失去工作,失去自信和尊嚴;但是,他們的智慧、學識和才能沒有失去。 一九七○年由殘疾青年自發組成的「香港傷殘青年協會」,其「就業服務中心」就是協助傷青回到就業市場。中心設計了多項培訓課程,提供各種知識和技能,包括電子平台的應用技術,協助會員網上創業;又通過僱員再培訓計劃,提升工作能力,而最重要的任務,是為他們尋找僱主,謀一份安穩工作。 要達成這個任務,原來非常不容易。服務「傷青」二十年的中心經理陳秀芳指出,二十年前加入「傷青」的時候,發覺香港在這方面的服務十分落後,相對地歐美國家當年已經做得很完善,恐怕政府要急起直追好多年才能趕上。幾十年過去了,今天香港依然落後,政府提倡平等機會,但是給殘疾人士提供的僱員合約只有一年,年年約滿年年失業,完全沒有保障,因此要仰賴私人機構伸手扶持。但是香港沒有容納殘疾人士的公司文化,即使僱主看在文憑、經驗以及「傷青」的情份上接受了,公司的同事不能認同,新僱員不被接受,可能投閒置散,或被孤立,或被排擠,最終逼於自動離開。好不容易「求」得一份工,結果還是空歡喜一場。她說:「我們千方百計找僱主,帶他們見工,不時會遭人奚落、遭人白眼。 「還要受得氣!」中心主任劉濱妮舉個例子:「曾經陪一位患情緒病的會員覆診,要求主診醫生寫病歷及工作評估,幾番周折才獲准進入診室,他一面寫一面發牢騷,我和病人只好默默地聽。她說:「這是常事,我習慣了不在乎,也沒有影響心情,醫生最終也協助我得到所需的資料,讓我知道該怎樣幫會員。」她和一些高智能自閉症患者成為好朋友,雖然不能治好他的病,家長還是非常感激,會寫信多謝她。 社工的回報也許僅此而已,卻吸引了同樣年輕的胡智聰加入。他讀商科,又擅電腦操作,「我如果做生意可能賺到錢,但工作是單調的;來這裏,工作是雙向的,我接觸很多人,認識不同的人生故事,我和會員之間有感情交流,有互相影響,他們的進步亦是我的成長。投身這個行業,從幫助別人激勵自己,我認為是最聰明的選擇。」他也有個例子,一位碩士畢業生正踏上錦繡前程,突然中風,從高處跌落深谷,腦海裏只記憶從前美好的東西,無法振作起來;後來通過電子媒體,給他創造網上社交平台,生活空間擴大了,人生觀有了改變。 他們三人是「就業服務中心」的鐵三角,共同打煉成一顆熾熱的心。為傷青謀求就業機會,他們受盡人情冷暖,無計可施之際,忽然靈光一閃,「尋找機會不如製造機會!」終於機會來了,靈感來自愈來愈受歡迎的「畢業熊」,試想每年多少畢業生,從幼稚園到大學研究所,這個可觀數字,只要佔有市場一席位,可養活許多個傷青家庭。他們領着好幾位專業的傷青人士,創造了自家品牌「第一熊」,去年成功試銷,今年投入生產,準備申請「創業展才能計劃」,運用種子基金,「第一熊」發展成為社會企業,讓傷青發展才能,達致殘疾人士參與社會、融入社會、回饋社會的長遠目標。 畢業熊不是新產品,憑甚麼跟對手競爭?陳秀芳說:「憑素質,我們要保持高質量。高成本低利潤,不是營商手法,正因為不是營商,可以本末倒置,希望社會人士諒解和支持。」 撰文: 予倩 本欄由中大EMBA課程專訪成功機構,冀讀者能從中借鑑其成功理念及心得。 由陳志輝教授統籌 (中大EMBA課程主任)
以上內容刊登於 2018年11月30日《頭條日報專欄》商識滿天下——尋找機會不如製造機會
報章連結:http://hd.stheadline.com/news/columns/81/20181130/721960/
鳴謝:陳志輝教授、予倩小姐撰文